单位简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2003年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      

  国家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变革性产业技术,目标是建设世界级纳米科技创新高地、人才汇聚高地、技术转移转化高地。在努力为中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国家纳米中心还致力于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以期为中国纳米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贡献。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国家纳米中心现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并于2020年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国家纳米中心另建有理论室、 纳米加工实验室和纳米智能传感实验室3个特色实验室;设立纳米技术发展部,致力于公共开放平台建设,为纳米科技研究提供支撑,主要从事纳米检测技术服务,开展相关培训和研发工作。       

  国家纳米中心设有党政办公室、科技处、重大任务处、人事处、财务与资产管理处、教育处、成果转化处、行政处8个职能管理部门。       

  国家纳米中心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化学、材料、物理等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材料、物理、生物等4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9月13日,“纳米科学与工程”获准列入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一级学科。      

     截至2023年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有在编职工278人。其中科技人员202人、科技支撑人员4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0人。共有在学研究生472人(其中硕士生220人、博士生252人),在站博士后95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00人。      

     近二十年来,国家纳米中心立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机构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基础研究方面,国际上率先提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开辟“纳米毒理学”新的研究领域;突破纳米物质体内定量检测方法学瓶颈,创建纳米-蛋白冠-生物界面飞克及纳米级分辨率的原位定量与成像方法;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分子间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80多年的问题提供直接证据;创建了纳米颗粒精准可控自组装与制备新方法,为实现纳米粒子自组装体构建、性能优化、功能调控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成果转化及应用方面,抗肿瘤新药“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获准开展临床试验,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批准进入临床的,名称中含有“纳米”字样的治疗性新药;自主研发的纳米复合超黑涂层材料成功应用于试验六号03星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光学系统,大幅提升暗弱目标探测能力。支撑纳米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搭建了我国纳米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纳米技术标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国家纳米中心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4)、全国颗粒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 TC168/SC1)、国家标准验证点(纳米材料领域)、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科研实验室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国家纳米中心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期刊Nanoscale、Nanoscale Horizons 、Nanoscale Advances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