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主办,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是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的卫星会议之一,以“面向2035:纳米教育的破界与重构——学科交叉·技术赋能·全球胜任力”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与未来愿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吴怀春分别致辞。白春礼指出,纳米科技深度融合多学科知识,传统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呼吁高校打破院系壁垒,创新课程与学院体系,推进科教产教融合,为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吴怀春强调,国家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建设,设立“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重要战略部署,需从制度环境、产教协同、人工智能赋能等多方面系统推进,构建高质量学科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能引领未来科技竞争的战略型创新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作《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的主题报告,回顾了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发展的历程,也提出了未来学科发展的建议。
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6家单位分别作了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经验介绍,并围绕纳米教育的瓶颈、学科交叉落地、产业需求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等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纳米教育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与产业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未来科技人才培养需求。
发起“2035纳米教育共识倡议行动”是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基于前期征集的30项共识草案,会议聚焦当前中国高校纳米学科建设中最迫切、最核心的议题,最终凝练出10项具有高度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行动共识,涵盖学科交叉融合、技术赋能教育、全球胜任力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学科基础建设等关键方向。这些共识将为全国纳米教育单位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共同构建面向2035的纳米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