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早上,北京市第5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海淀区第119例捐献者华少帅,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北京市红十字会、海淀区红十字会领导来到现场看望华少帅,并向他颁发了国家造血干细胞捐献荣誉证书、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荣誉证书以及海淀区造血干细胞捐献纪念牌。
捐献采集现场,华少帅说:“从5月5日入院准备以来,无论是市、区红十字会,还是所在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领导都多次来电、来访关心我的身体状态,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我准备了钙片、牛奶、燕麦片、燕窝等营养品,每一道餐食荤素搭配,十分可口,目前没有感觉到不适。今天正式开始采集,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受捐患者能尽快收到造血干细胞并早日康复。”
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中心主任梁永清告诉记者,华少帅和近年来海淀区许多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一样来自高校,海淀区加入中华骨髓库人数及实现成功捐献人数均在北京名列第一,参与捐献的人员涉及高校、科研院所、部队及科技公司等,其中高校25所,完成捐献91人,占比76.5%;公司17家,完成捐献21人,占比17.6%。可以说海淀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也是爱心公益的高地。“为保证捐献者华少帅的身体健康,我们将分别在捐献结束后的一周、三个月、半年、一年进行多次回访,并在半年后为他提供全面的健康体检。同时,我们每年举办的‘骨髓捐献者联谊活动’也会邀请华少帅参加。我们希望更多符合条件的捐献者投身这项伟大的公益事业,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梁永清说。
海淀区自2003年11月19日完成北京首例捐献至今,已累计有3万余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119人次完成捐献。海淀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宇光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红十字会“三救三献”主责主业之一,区红十字会充分发挥辖区高校资源优势,在清华、人大和交大等高校开展造血干细胞科普知识讲座、志愿者招募活动。同时,区红十字会还不断加大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宣传,组织作家为捐献志愿者创作捐献故事,为捐献者制作造血干细胞捐献纪念牌,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在采访中,张宇光也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挽救更多的生命。她表示:“造血干细胞捐献要求和流程都相对简单,只要满足18—45周岁,身体健康,且有两次献全血或献成分血经历、本人志愿、征得家人支持即可,只需献血时留出6—8毫升血样便可入库。后续便是分型检测、资料录入数据库中,以供患者寻找配对,这样您就成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医学部主任刘代红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后1—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损害健康或生长发育,却可能治愈恶性血液病和部分遗传性疾病等多种致死性疾病。捐献者既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也拯救了一个家庭。
目前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全程是安全的,除了静脉穿刺针以外,几乎是无痛的。全军采供血中心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主任骆群告诉记者,目前采集造血干细胞是从外周血中采集。采用皮下注射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它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动员和采集造血干细胞几乎没有引起捐献者伤害的先例,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后,会有一些轻微的肌肉酸痛和骨痛,采集完后就会减轻,2—3天后疼痛就会基本消失。
记者在捐献者所在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采访时得知,华少帅是该中心四年级直博研究生,学业优秀,非常低调,单位是在华少帅与患者配型成功时,才得知他是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而实际上他在2019年6月就报名登记了志愿捐献同意书,他坚持每年献血2次,有8次献血的经历,他的善举让单位师生非常感动。现在单位党员同志和师生都在向他学习,同时积极配合市、区红十字会的相关安排,做好对华少帅的关爱和慰问,加强宣传和动员,让更多师生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作为一名在海淀区高校学习的“95后”学生,华少帅始终认为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他说:“我现在感觉很好,本周我就要回到实验室和课堂继续学习。”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华少帅便完成了采集,一袋鲜红温暖且富有爱心真情的造血干细胞被精心打包,放入专用运输盒内,即将空运至患者身边。
目前,海淀区常设城乡贸易中心、海龙大厦、军事博物馆等造血干细胞采样点10个,爱心人士可在周一至周日10点至17点前往采样。
来源:海淀报,记者:刘季辰,内容有修改。http://hdb.bjhdnet.com/hdb/content/202205/11/c35020.html